XOPQBNMKK
主頁 > 生活專題 > 文娛康樂 > 中國戲曲淺談 - 宋、清之戲曲
中國戲曲淺談
中國戲曲淺談 - 宋、清之戲曲 列印 E-mail
會員評比: / 38
最差最好 
文娛康樂
作者是 胡曜麟   
週日, 29 十月 2006 08:00
文章索引
中國戲曲淺談
宋、清之戲曲
梅蘭芳
樂器
全部頁面
中國的戲劇形成于南宋以後,稱之為南劇。南劇起源于宋朝,宋恭宗 [ 趙顯 ( 1274-1276) ] 等為元兵追逼,南遷廣東的事跡。當時跟隨宋帝南遷的臣民數以十萬計,其中更有懂得演戲娛樂君民的梨園子弟。早期的粵劇便是由這群梨園子弟從廣東傳入的南戲所衍生。

宋、元和明朝前期的粵劇,不論是南劇、金院本、雜劇、元傳奇、明雜劇、明傳奇等都是由外省戲班主理及演出,稱為外江班。直至明朝中葉約于嘉靖年間,廣東富貴人家再次興起家僮學戲,私人組織和蓄養戲班,這便形成了粵劇的本地班。本地班的組成,對粵劇日後所建立的獨特風格,有很大的推動作用。

清朝時期,別具特色的本地班漸趨職業化,並活躍於廣東一帶。粵劇的腔調亦因為外省藝人的南遷而有所變化。于清朝雍正年間,湖北藉藝人張五因得罪權貴從北京南逃到廣東佛山,把戈陽腔、少林武功及昆腔傳給紅船弟子,戈陽腔更在後期演變成粵劇的主流腔調。本地班後來為要適應觀眾口味,把戈陽腔 ( 即高腔 ) 廣東化,這就是廣東大腔的形成。另一次重大改革始於光緒年間,增加以當地傳說為題材的劇目,更以 「白話」 (粵語)取代「官話」,將假嗓改為平喉、並加入了「南音」、「龍舟」、「木魚」等曲藝的腔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