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戲曲淺談 列印
會員評比: / 38
最差最好 
文娛康樂
作者是 胡曜麟   
週日, 29 十月 2006 08:00
戲曲,是戲劇和曲藝的總稱。中國的傳統戲曲藝術歷史悠久,最早來自于原始歌舞,秦漢時期的俳優是最早的一種戲曲形式。現代年青人對中國的傳統戲曲非常陌生,甚至認為是沉悶、不合潮流。現在請聽一位廿歲剛出頭的年青小伙子,述說中國戲曲歷史如何演變成為現在的京劇和粵劇。
中國戲曲是我國既傳統,又具有獨特風格的戲劇,是包含文學、音樂、美術、舞蹈、雜技、武術及人物扮演的藝術。它萌芽於秦漢,成就於宋元,是世界上最早發展而又最成熟的戲劇之一。它更是祖國藝術殿堂中的瑰寶,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明珠,是中華民族的驕傲。
中國戲曲源於秦漢中葉,當時養歌妓的風氣十分盛行。他們演唱的曲目都是自行創作,因此曲詞及音調都以簡單為主。由於養歌妓的費用非常龐大,所以欣賞戲曲都是貴族大戶的玩意。到漢朝以後,戲班的形成,把戲曲變成了公開表演,亦是中國戲劇的始祖。後來各地的戲劇加入了不同的腔調、樂器、音樂、服裝 、語言及動作等因素,形成了今天不同的劇種。當中北方以京劇為首,南方則以粵劇為首。

京劇始於清朝乾隆年間,源于徽調和漢調。安徽的徽班及漢調的藝人于乾隆及嘉慶道光年間進京。徽調及漢調在北京吸收昆曲、梆子諸腔之長 ,而形成早期之京劇。京劇中的西皮、二黃、是板腔體中發展得比較完整的戲曲腔調。各種板式以原板為基礎,通過曲調唱腔的變化,速度的快慢,節奏和拍子的變化等等,演變出一系列不同的板式。其中西皮則有導板、回龍、原板、二六和快板等基本板式。二黃則有導板、回龍、慢板、原板及散板等的基本板式。西皮和二黃的唱腔亦可分為大嗓腔和小嗓腔。大嗓腔以老生及老旦為主,小嗓腔則以青衣及小生為主。西皮和二黃的腔調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:西皮比較明朗流暢,帶有歡快興奮的特色,常用以表現喜悅、激動、高昂的情緒。二黃比較深沉,帶有渾厚凝重的特色,常用以表現回憶沉思、懷念、感嘆和悲憤等情緒。

中國的戲劇形成于南宋以後,稱之為南劇。南劇起源于宋朝,宋恭宗 [ 趙顯 ( 1274-1276) ] 等為元兵追逼,南遷廣東的事跡。當時跟隨宋帝南遷的臣民數以十萬計,其中更有懂得演戲娛樂君民的梨園子弟。早期的粵劇便是由這群梨園子弟從廣東傳入的南戲所衍生。

宋、元和明朝前期的粵劇,不論是南劇、金院本、雜劇、元傳奇、明雜劇、明傳奇等都是由外省戲班主理及演出,稱為外江班。直至明朝中葉約于嘉靖年間,廣東富貴人家再次興起家僮學戲,私人組織和蓄養戲班,這便形成了粵劇的本地班。本地班的組成,對粵劇日後所建立的獨特風格,有很大的推動作用。

清朝時期,別具特色的本地班漸趨職業化,並活躍於廣東一帶。粵劇的腔調亦因為外省藝人的南遷而有所變化。于清朝雍正年間,湖北藉藝人張五因得罪權貴從北京南逃到廣東佛山,把戈陽腔、少林武功及昆腔傳給紅船弟子,戈陽腔更在後期演變成粵劇的主流腔調。本地班後來為要適應觀眾口味,把戈陽腔 ( 即高腔 ) 廣東化,這就是廣東大腔的形成。另一次重大改革始於光緒年間,增加以當地傳說為題材的劇目,更以 「白話」 (粵語)取代「官話」,將假嗓改為平喉、並加入了「南音」、「龍舟」、「木魚」等曲藝的腔調。

百餘年來,中國劇史上出現了許多表演優秀的藝術家。京劇的梅蘭芳及楊小樓,粵劇的馬師曾都為人所熟悉。當中尤以梅蘭芳影響最為深遠,因為他令到京劇真正能夠走向世界。

梅蘭芳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著名的京劇演員。他從小就受到京劇藝術的熏陶,拜了不少名師。他八歲上台演戲,二十歲已經蜚聲南北,二十五歲出國表演,是第一個把中國的京劇藝術傳播到海外,成為中外聞名的京劇藝術大師。京劇表演的藝術特色也因此被稱作為 “梅蘭芳表演體系”,成為世界上三大表演體系之一。梅蘭芳對旦角的唱腔、念白、舞蹈、音樂、化妝、服飾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,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,並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流派 – “梅派”。他以嗓音圓潤,唱腔柔婉,身段優美,表演細緻,享譽全國。他表演過的一些劇目中的唱段已經成為經典,傳唱至今。另一著名京劇表演家楊小樓,亦是出身於京劇世家,袓父和父親都是清代著名京劇演員。他工架大方,從容?練,具有大將風度,並善於用念白表達人物感情,清越爽朗,抑揚自如。楊小樓以“武戲文唱”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,世稱“楊派”。至於粵劇表演家馬師曾,他一直在國內外演戲兼拍電影,因而接受了文明新戲和電影的影響,大膽革除了早期粵劇的“舞台官話”,改用粵語方言,創造了不少接近現實生話的戲劇手法,使粵劇面 ? 一新。經他編寫的十多部反映現實生活的劇目,唱腔也隨著劇情而進行革新改造,創立了諧趣洒?,行腔新奇的 “乞兒喉”,為粵劇創造了新的元素,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和極高的評價。

京劇和粵劇所使用到的樂器並不一樣,相對而言,京劇樂器比較簡單,只有笛、鼓、綽板、簫、鑼、鈸、小鐺鑼、三弦、月琴、胡琴。粵劇樂器是先數笛、二是琵琶、三是鼓、四是檀板(打擊樂器)、五是簫、六是鑼、七是鈸、八是錚、九是三絃、十為月琴、十一是胡琴、十二是秦琴、十三是二絃、十四是提琴、十五是椰胡、十六是喉管、十七是木琴、十八是楊琴、十九是色士風、二十是梵鈴、廿一是電結他、廿二是吐 ? 必(小號)、廿三是班祖(五弦琴)、廿四是銅鼓、廿五是螺、廿六是爵士鼓。其中色士風與爵士鼓均是西洋樂器,此為粵樂之最大革新,亦創出了粵樂的特點。

中國戲曲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,一脈相承,具有旺盛的藝術生命力,其重要原因則在於它深深地植根於廣大人民生活的豐厚的土壤之中。歷代有所作為的劇作家總是做到與人民同喜怒,共哀樂。他們既是人民的教師,又是人民的朋友,並從人民?眾那兒獲得智慧和力量。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讚揚人民中的英雄,批評人民身上的缺點,鞭撻那些欺壓,殘害人民的壞人,為一個時期的社會生活樹立了公正的輿論。而戲劇表演家在表演時的唱、唸、做、打、以及結構情節、刻劃人物,運用語言等方面又充分尊重人民?眾的審美趣味與欣賞習慣,因而深受人民的歡迎。戲曲表現當代生活,它把傳統的藝術形式與嶄新的社會現實亙相聯繫,即真實、生動地表現生活,又保持和發揚各自劇種的藝術特色,並使二者完美、和諧地結合起來,因此中國戲曲已成為中國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份。